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华园

中国社会科学网:首届新时代法政治学论坛在北京举行

时间:2024-05-06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10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网4月29日讯 4月20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与《政治学前沿》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首届新时代法政治学论坛”在昌平校区国际交流中心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发888官方下载,大发官网老虎机888、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河北大学、山东政法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等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庞金友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黄瑞宇及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竹汝教授先后致辞。黄瑞宇表示,法学和政治学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法政治学的探索与发展有利于法学理论、政治学理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进一步创新发展,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程竹汝代表中国政治学会对首届新时代法政治学论坛的顺利举行表示热烈祝贺,他强调,新时代法政治学建设应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法治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法政治学将大有用武之地,本次论坛也将法政治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次论坛共分为两场主旨发言和三场专题研讨。第一场主旨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刘倩主持,第二场主旨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黄璇副主持,每场均由四位专家发言。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广州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卓泽渊以“中国法政治学发展的历史机遇”为主题,表示中国法政治学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提供的时代背景、民主政治提供的政治前提、市场经济提供的强大动力、依法治国提供的现实需求和学者自觉提供的学术力量。他认为,理性的学术态度、现代的民主观念、坚定的法治精神、开放的世界视野和持续的学者努力是推动法政治学发展的重要理据,同时也是法政治学人应当坚守的立场和努力的方向。

程竹汝以“浅析法政治学研究对象及当代若干研究议题”为主题展开分享。他认为,首先政治与法现象在属性和内容上的高度交融决定着法政治学的学科属性;其次,法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是“规范政治”,它有两层含义,一是组织、塑造公权力及其积极作为,二是约束、限制公权力的消极作为;再次,当代法政治学研究存在若干宏观或中观议题,如深化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体制机制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性、程序化研究;公权机关组织法与行为法及其组织行为研究等。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高全喜的发言主题是“历史常新,法政思想何以常新?”。他认为,法政治学这一学术问题的提出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在现今时代学术分疏越来越细化的背景下,政治学、法学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法政治学要想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及方法论面临一些挑战;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单一的专业学科已经难以应对这个时代的实质问题,法政治学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也许能够给出一个更好的解释。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王立峰以“中国法政治学的知识生产场域与自主知识体系”为主题,表示中国的法政治学的学科独立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应秉持交叉学科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的心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与法律资源为理论基础,关注中国场域生成的本土性知识,用中国话语、中国理论概括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构建中国法政治学研究的自主性知识体系。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周振超以“统筹协同与精准施策: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实现逻辑——基于“枫桥式工作法”的扎根研究”为主题,表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实现逻辑以工作情境为场景归因,以构建条件支撑框架为关键步骤,以解纷条件对解纷需求的精准满足为目标指向。把握关键、究其本质,条件支撑框架的构建以党政统筹、体系协调与资源联动来达成,即“统筹协同”;以条件支撑框架,围绕分层分类的解纷需求,精准定位解纷指向、灵活形成解纷策略、高效配置解纷资源达成,即“随事而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副院长万健琳以“‘学科性学术’与‘问题性学术’——对法政治学在政法类院校中发展前景的一点思考”为主题,分别就“政与法:学科变迁发展之路”“政法相向而行:时代机遇与时代之问”“法政治学突围:学科之术与问题之学”三部分内容进行分享。她表示,法政治学的发展可以实行三步走战略:一是跳出“学科性学术”,打破学科建制藩篱,学会借力、主动出击;二是发展“问题性学术”,以问题为导向、成果产出团队化,建立法政治学研究的问题域和学术共同体;三是回归“学科性学术”,强化学科建制和学科建设。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师伟的发言主题是“政治视阈下的法:中国传统法治思维的理论框架与价值归宿”,表示从政治视域下来看,在法与道的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法”与西方不同,它是由道而生的,这种传统使得“法”的诸多属性在道的层面上就已经被规定、规范;其次,在理论上中国传统的“法”与人伦教化不可分离,它最主要的还是体现为一种人伦的定位与归属;最后,在法与政治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法在王下、法由王制定的“王法”传统意味着将一个伦理上具有优先性的角色放在了法之上,使得法成为治理的一种工具。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于晓虹以“中国法院的性别效应与性别规范”为题展开分享,表示相关的研究检验验证了中国法院的性别效应,即女性被告人在组织卖淫、妨害公务等案件中,的确会在司法程序中受到一定程度的优待,但是并未发现法官的性别会显著影响判决。另一方面,社会规范和司法裁判之间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关系,一般而言,儒家文化显著减轻了刑罚的严重性,同时,革命文化与儒家文化之间也有着非常有趣的交互效应。

专题研讨一以“中国法政治学传统与现代”为议题进行讨论,由《政法论坛》杂志社编辑韩萌萌主持,五位专家学者进行分享。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颜德如分享的主题为“中华先民治道中的司法文明探索:以《尚书?吕刑》为例”,他讨论了《古文尚书》《今文尚书》的真伪问题,并指出无论真伪如何,它都反映了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要将《尚书?吕刑》的诸多观念纳入现代国家治理之中,整全地利用《尚书?吕刑》中的思想资源。他认为,《尚书?吕刑》涵盖了“以德导刑”“以明用刑”“以中司刑”“以敬司刑”“行刑有全”等多项基本原则,应综合发挥其中蕴含的治道优势,从而推动现代法治社会的构建。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春林分享的主题为“援法入礼,法以行礼——荀子礼治思想的再解读”,表示荀子突破了“礼”的伦理内涵,赋予“礼”规则制度的意义,他既注重礼乐的教化作用和礼之“分”的政治功能,又重视法的强制作用,因而援法入礼,形成了礼法结合的礼治思想。不仅如此,荀子的礼治思想还重视“政治人”的作用,实现了治人与治国的统一,是一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对当代社会治理仍然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河北大学法学院教授戴木茅分享的主题为“身份政治逻辑下西汉贵族获罪研究”,表示西汉贵族虽然常免于普通罪行,但是更易因身份获罪,且一旦获罪波及面更广。因此,西汉王侯官僚获罪不仅是法制史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进行的权力分配。在对王侯官僚获罪进行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她发现,尽管王侯在整体上贵不过三代,但由于代际延续、废黜是长时段变化,所以西汉王侯总体呈现先代谨慎、后代放纵的特点。此外,西汉王侯官僚面对强大君权向内收缩,形成知止、自污等谨慎行为。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莉分享的主题为“适应、冲突与兼容——县区纪委监委合署办公运行机制研究”,表示纪检、监察合署办公,是我国党政机关合署办公的典型代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促使国家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但由于层级的不同,其运行机制又存在一些差异。通过对案例进行解读,她进一步提出,纪委监委通过组织形式上的“党政合体”为党政提供更加密切的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互动关系,随着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县区纪委监委最终形成了适应模式、冲突模式和兼容模式等类型。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伟光分享的主题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孵化出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的?”,表示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主导实施了“中国共产党—政府—单位—家庭”的社会组织形式,利用“单位”这一组织将民众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形成超越血缘关系的广泛的社会组织,为私权利社会的形成奠定基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又主导构建了“中国共产党—政府—企业—家庭”的社会组织形式,企业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组织,中国社会因此进入到了私权利社会。经过70余年的变革,《民法典》最终得以在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的支撑下成功“孵化”。

专题研讨二以“西方法政治学传统与现代”为议题进行讨论,由王立峰主持,五位专家学者进行分享。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汪雄分享的主题为“维系共和国:西塞罗的整体法方案”,表示西塞罗的整体法具有维系罗马共和国的作用。在构成上,整体法由市民法、智者之法和自然法三部分构成,其中,自然法引导智者之法,智者之法引导市民法,这是一个动态上升的过程。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市民法都有可能在这个动态中接近自然正当。这一方面可以挽救罗马政治危机导致的法律堕落,把法律从政客们的工具箱中解救出来,成为约束官员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罗马共和国疆域内广泛存在的千差万别的法律因为自然法的最高引领而具有了统一性,这极大地消解了因法律的差异而造成的民族或区域分裂。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石分享的主题为“法治的悖论——论霍布斯的法治思想”,表示在霍布斯的法治思想中,存在“主权者是否应当受到法律约束”的悖论。该悖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主权者不可能制定对自身进行约束的法律;另一方面,一个不受法律约束的主权者将变成一个专断的权力拥有者。作为一个政治理论难题,该悖论反映了法治思想的内在矛盾,而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理论层面,也不可避免地体现在政治现实之中。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谈火生分享的主题为“卢梭对自然法的批评与政治法的重新奠基”,表示卢梭批判了作为政治法基础的自然法理论,但并没有试图重构新的可以作为政治法基础的自然法。一方面,卢梭确实对自然状态中的人性(人的自然)进行了重新阐述,他用自爱和怜悯代替了理性,如果说这是卢梭的新自然法,那么,这种自然法理论不过是他用来摧毁以普芬道夫和霍布斯为代表的现代自然法理论的工具,他无意以之作为政治法的基础。另一反面,卢梭用来重新奠定政治法基础的是其公意理论,以及作为公意之前提的公民德性。

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于洪分享的主题是“论戴雪的法治思想”,他表示,19世纪英国进行的法治改革——议会改革、法律改革以及司法改革,使其初步完成了向现代法治的转型。他认为,戴雪基于对英国法治发展和改革进程的系统思考,提出了符合英国发展实际的法治思想:议会主权是法治发展的政治基础,英国法律传统是法治发展的保障,保护个体权利是法治的首要目标,限制公权力是法治存续的前提。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郑维伟分享的主题是“理解政治世界:汉娜?阿伦特政治现象学与法政治学”,他表示,汉娜?阿伦特是德国哲学传统尤其是现象学传统孕育的政治理论家,然而其政治现象学方法尚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他认为,理解—政治世界—复多性是阿伦特政治现象学的本质结构,该结构对理解、政治世界、复多性有规范性要求。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理解,突破了历史主义、新康德主义认识论理解,是阿伦特理解政治现象的不二法门。

专题研讨三以“法政治学前沿问题”为主题,由张春林主持,先后共有五位专家学者发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晓燕分享的主题是“公法的概念:兼论与政治法、政治法理学的关系”,她表示,理解政治法理学必须以理解公法为前提,如何平衡人的社会联结需求和个体的激情和利益需求——即公共自主和私人自主之间的矛盾是公法的基本议题。她认为,就公法、政治法和政治法理学三者的关系而言,公共领域中的公法实践是政治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政治法理学希望通过对公法实践的研究揭示政治法的一般原则(即国家维系和发展的理性准则)及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研究员翟晗分享的主题是“危机如何改变公法:以21世纪以来全球三波紧急权力实践为研究对象”,她表示,紧急权力的现实行使及其制度化并非一成不变。21世纪以来全球相继发生的反恐战争、难民潮以及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构成了观察紧急权力实践塑造公法制度变迁的难得契机。她认为,紧急权力的实践对全球法治最大的影响,在于曾经被视为临时、例外手段的紧急权力,加速了惯常化实施的趋势。在紧急权力的主题上,学术研究应当超越例外与常态这一对观念上的静态二分法,选择宪法现实主义的视野以推进公法研究的边界。

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童海浩分享的主题是“基本人类善——新古典自然法法学、政治哲学的理论起点”,他表示,新古典自然法理论是一种涵盖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与法哲学的综合性理论,在当代实践哲学,特别是法哲学领域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实践推理首要原则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起点,这些原则识别并将人们指引向基本人类善。他认为,存在整体相似但略有差异的若干基本善“清单”,通过文本梳理比较,“最佳版本清单”包括七个要素,而以定义中是否包含“选择”,它们能被区分为实质性善与自反性善。

大发888官方下载,大发官网老虎机888公共政策研究院蔡翔分享的主题是“韦伯的盲区还是哈耶克的迷思?——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视角下的中世纪英格兰普通法”,他表示,韦伯提出形式理性法下的法理型统治作为概念工具以辅助其对于官僚国家与资本主义兴起的考察,但其法律分类体系却难以处理英国普通法问题。哈耶克从自生自发秩序角度理解普通法,部分解决了普通法中“理性”的问题,但却流于国家缺位的对普通法的浪漫化想象。他认为,普通法作为国家整合和法治保障的两个面向,体现了“善治”所需具备的制度要素。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何瑾分享的主题是“基层社会矛盾化解与非诉讼纠纷调解机制创新”,她聚焦于中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调解机制,对其起源与发展进行了历史梳理,并以此为背景总结了新形势下中国非诉讼调解机制的发展困境,进而考察了新形势下中国非诉讼调解机制的新发展。她认为,研究非诉讼调解机制既能满足我国纠纷解决的实践需要,也将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圆桌会议与闭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何涛主持,山东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冲补充发言,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庞金友总结发言。

孟冲表示:“新时代法政治学的发展应该更多关注现实问题,关注基层问题,将学术研究写到大地上,写到田野间。其次,要建立一套真正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储备更多开展学术研究的后备力量。”

庞金友表示,法政治学是政治学研究的新兴增长点,法学与政治学的学科交叉具有广阔的学术研究前景,期待能以此次法政治学论坛的召开为契机,搭建学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更好推动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