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4月16日02版文章(作者 周云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今年2月,中央民族乐团《天地永乐·中国节》欧洲新春巡演成功举办。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音乐家在奥地利维也纳、德国柏林、波兰华沙、匈牙利布达佩斯等地,向现场数万、在线数十万观众呈现了悠扬曼妙的中国音乐,收获如潮掌声和情感共鸣。
无独有偶,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排的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近日首度海外公演,8场演出吸引了1.5万名观众到场观看,海外媒体相关阅读量超4亿。东方美学再次惊艳世界,中华传统文化“出海”之旅风光无限。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文化热在全球“升温”已成常态。上海歌舞团创排的舞剧《朱鹮》在世界舞台连演不衰、好评不断;春晚舞台上,《只此青绿》《碇步桥》《咏春》等中国舞节目让国外观众赞不绝口;中国作协推出的“一带一路”文学联盟、“扬帆计划·中国文学海外译介”项目、“Z世代”国际传播工程等中国文学推介活动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成为展示当代中国文学气象的窗口。让世界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今天开放美好的中国,文化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无论是最为醒目、最具活力的古典文学、传统艺术,还是最为玄奥、最为深刻的古典哲学,都蕴含着人类共通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理念。即使丰富复杂如苏轼的一生,也可以让外国观众同悲喜、共深思。《诗忆东坡》将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与哲理综合呈现,不为迎合观众而刻意过滤与删减,反而达到丰厚醇和的艺术境界。
艺术“出海”的成功密码在于内容。参与海外演出的艺术家们一致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是可以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优秀艺术素材。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们的底气。“想到中国看一看”,是很多海外现场观众的第一观后感,这让我们看到,文化赋能前景广阔。
好的内容可以感动自己、感染别人,其助推的不仅是旅游,更是心智与情感、交流与沟通、理解与共赢。对文艺工作者而言,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就要持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题、解题,努力创排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
从传统中找素材,靠的是自信。让传统素材具有现代审美价值,靠的是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提炼上多下功夫,在构建上多做文章,努力发掘与时代相契合的价值理念。
艺术要新,艺术呈现的方式也要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现实、走向世界,都需要新媒介、新机遇、新赛道。科技发展为艺术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为多元的传播可能。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顺应“数字+演艺”的发展趋势,建设东方“云剧院”,以定制化的线上演出服务惠及更多观众。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的线上演播品牌“CNT现场”,让观众足不出户也可以随意切换观演视角,感受现场全景式沉浸感。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全新演出模式让中国艺术出新、出彩、出圈的机遇空前扩展。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悠久、深厚、博大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也是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不竭动力。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中国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当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