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华园

光明日报:何镜堂团队建筑作品展广州启幕

时间:2023-04-20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369

分享到

光明日报4月19日讯(记者吴春燕 唐一歌)4月18日至20日,“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在广州举办。作为论坛重要活动之一,“地域·文化·时代: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而设计——何镜堂团队建筑作品展”开幕仪式暨院士对话活动18日在广州越秀公园举办。现场展出31件建筑作品模型及资料,包括了何镜堂团队11个首次展出的近期建筑作品。展览免费向观众开放,将持续至7月18日。

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学馆,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国家公祭主场所);从惊艳世界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到世界上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曲梁斜拱人行桥海心桥,以及实现“环境育人”教育理想的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活动现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带领嘉宾参观并介绍这些建筑作品背后的故事。何镜堂与他的团队以热爱为墨、以技艺为笔,在中国大地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建筑传奇,也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鲜明的地理标志。

据悉,这是何镜堂首次受邀走进公园进行建筑作品展览。展览运用数字多媒体、3D打印等新技术,令参观者切身体验对“地域·文化·时代”的解读,感受贯穿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的建筑脉络与魅力。以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国深博物馆)、大湾区(白鹅潭)艺术中心(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深圳香蜜湖国际交流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建筑,社会及国际影响巨大。

何镜堂曾先后主持设计200多项重大、复杂工程,他及团队多次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标,打破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可谓见证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建筑设计要树立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何镜堂用“两观三性”归纳其建筑创作的哲学基础。此次展览收录的作品,即是在“两观三性”理论指导下创作而成的典型作品,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文化鲜活载体。

三十余年来,面对中国巨大变革中层出不穷的挑战,何镜堂以自己的实践作答:“建筑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受惠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现代建筑的双重影响,我选择用更加现代而又包含传统意蕴的方式,来表达国家的厚重历史和公共建筑的纪念性。”在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何镜堂和团队拥抱时代进步观念、技术和形式,完成许多西方建筑师难以想象的、极为繁重的建筑设计工作,其中既有为重大事件而设计的、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也有关注人文都市生活的建筑以及超过一百所大学新校园。

“建筑是复杂的又是综合的,建筑设计往往需要在相互协作的群体性创作中完成。多年以来,我们在不断地竞争与追求卓越中,建立起一个协同创新的和谐团队,成为我们设计创作好建筑作品的有力保障。”何镜堂表示,作为一名高校老师,其始终坚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理念,亦注重建筑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也指出,吸引更多人才汇聚是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在场多位专家学者还就“大湾区与建筑”“大湾区与科学”等主题进行对话。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认为:“何镜堂院士团队建筑方面的思路值得我们科学界跨界学习和探讨。我们要思考各种技术如何集成起来,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造价值。”

在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刘焕明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绿色建筑”不仅要体现遮阳、隔热、通风、防潮等岭南气候所需的功能性,还应持续探索“零碳建筑”的技术标准,深耕可持续发展理念。



返回原图
/